“中国国医”即“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中医为华夏儿女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近代饱受争议和磨难,特别是民国时期几乎遭到废止。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余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中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00多个团体,300名代表云集上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议、请愿。迫于压力,政府撤除取消中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医学在进入20世纪后被称为“中医学”以区别于西医学。中医学相传起源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经脉脏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到了西汉时期则形成了系统的医学知识。中医早期的知识靠口耳相传,传承大多归于某个代表性的人物,到了西汉,刘向等整理图书自然地使用了“以人类书”的方法,所以医学类的图书称《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等。神农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医学的创造者,这是作为传统知识的民族性特征。
中医学是通过对自然万物和人体的现象的综合分析来认识生命和疾病,即“援物比类”、“取类比象”,所以一些知识需要有老师的指点并在实践中感悟而获得,即师徒相授,口耳相传,根据考证,古代著名的医生有上古时期的岐伯等,中古有扁鹊等,两汉以来有仓公、张仲景、华佗等,世代传承不绝。中华民族很早就学会把知识记录在简帛和书籍之上,存世的古籍非常丰富。通过古籍来传播知识,古籍整理的本质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方法。中国的经学传播主要围绕对五经的整理而延续发展,中医学的传播主要是围绕对四大经典的整理而延续发展。
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种医学知识。中医生命与疾病的知识起源,以《黄帝内经》为标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
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生命活动,阴阳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并用以指导对疾病的治疗。
脏象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现象,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精、气、津液、血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有联络全身的作用,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劳倦等。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诊断疾病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实物。
《黄帝内经》奠定了“四诊”基础。西晋王叔和撰集《脉经》,承前启后,确立中医脉诊的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完善着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
即现代我们说的中药,是区别于“西药”的一个名称。传说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把本草知识的起源归之于炎帝神农氏创造因以草木类药居多,故称本草。
中药是由中药理论、产地、采集、栽培、驯养、鉴别、贮藏、炮制、制剂、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法用量以及相关技术与实物构成,这与西药不同,并不单纯是指某个实物或者是某种成分。
中药理论指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与用药禁忌等。中药产地注重药材的道地性。道地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炮制考究、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中药鉴定是指根据药物外形和内含物质的特点,对中药的真伪优劣进行严密地分析和精确地判定。
养生是中医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一种方法,包括养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养生历史久,思想与方法渗透在古代各类文献之中,逐步形成了顺应自然、顺应生命规律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协调平衡、调护正气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主要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娱乐养生等。
运动养生是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凝神达到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如行气导引、五禽戏、太极拳等。由于其简便易行,疗效卓著,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并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医养生具有取法自然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技术,是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生动体现。

